在中国茶文化哲学体系中,“和谐”是茶文化的核心思想,“礼仪”是茶文化的基石,“尚美”是茶文化的精华,“俭德”是茶文化的情操。任何建筑,如果没有深厚的基础,就不可能有健康持续的发展,更不可能有丰硕的成果。正是由于茶礼仪的存在,才使得茶文化根深叶茂,如此博大精深、鲜活多彩。茶礼仪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这些礼仪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这也决定了中国茶礼仪具有鲜明的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茶叶词典》里“茶礼仪”[tea courtesy]:指敬茶的礼节仪式。可分为宫廷茶仪、宗教茶仪、家庭茶仪、敬宾茶仪、婚礼茶仪等多种类型。宫廷茶仪常用于迎送使臣宾客、表彰庆典等,又称赐茶。高德娱乐所用茶具华贵,以金银制作;品茶讲究“精茶”,采用“真水”;茶仪注重身份贵贱,仪式森严。清代各级官府和官吏,或向属下索取,或向上层致送,奉献茶叶亦称茶仪。茶与道、佛等宗教活动结合形成宗教茶仪,两晋、南北朝时已很普遍。中国的饮茶与民间风习融合形成茶礼,常见于婚丧祭祀和社交应酬活动。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礼仪内容也有所差异。
简而言之,茶礼仪是在茶事活动中形成的,并得到共同认可的一种礼节高德娱乐、礼貌和仪式,是对进行茶事活动中所形成的一定的礼仪关系的概括和反映。茶礼仪具有规范性、操作性、差异性、继承性、传播性和自发性等所有礼仪都具备的共性。同时,由于其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了儒、释、道等思想精华,还具有自己的个性,尤以“敬、净、静、精、雅”独具特色,充分彰显华夏礼仪风采,在此作为重点讲述。
“敬”是礼的核心。《孝经》说:“礼者,敬而已矣。”礼,无非就是为了表达敬意。人与人互相尊重,才能形成和谐关系。这种尊重,需要通过语言、肢体动作表达出来,让对方感受到,这种友好的互动方式就是礼。《礼记·曲礼上》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左传·襄公十三年》记:“君子曰:让,礼之主也。”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即以礼相待就是以恭敬谦让的方式与人交往,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和平共处、互敬友爱。
礼仪是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表、仪态、仪式、仪容、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礼仪有两个要素,一个是形式,表达敬意的方式;另一个是表达敬意的内核。也许有人认为只要内心足够诚敬,就不需要那些虚头巴脑的外在形式。殊不知,没有外在形式,内涵就没法表达。例如:老师来家访,学生头都不抬地玩手机,说这位先生很尊重老师,谁会相信?可见,如果没有形式,内核就成了游魂,没有地方可以安顿。相反,如果没有内核,形式就成了没有生命的装饰,所以两者都不可或缺。以茶敬客之所以能成为华夏民族最普遍的礼仪,正是基于“奉茶一请茶一承杯一致谢”这一形式简单而不失敬意的良好互动过程。尤为重要的是,茶事活动中,礼的表达“心诚则灵”,如果过于随意、散漫,心不敬、意不诚,则必然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
首先是因为茶性“俭”,“净”是茶事活动中的基本要求,家里来了客人,茶器、酒器事先都要清洗干净的。给客人沏茶时,还要当面再洁杯净具,以示郑重。其二,“净”是表达敬重、诚挚情感的要素。人们去见尊贵的客人,往往都要沐洗干净。历史上,王公贵族在举行重大庆典或祭祀活动时,都必须斋戒、沐浴,以示敬重。唐代政令还明文规定,官员每10天都要沐浴一次。其三,“净”意味着茶道是一项追求清纯、洁净的事业,必须以敬重、认真、诚恳的态度去实践。饮茶者清,事茶者洁。清即清洁,有时也指整齐,是文人雅士所推崇的修养要素。
同样以“净”为美,中国茶道崇尚“洁净”的意境,日本茶道则追求“清净”的心境。日本茶道经典《南方录》中说:“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清净无垢的净土,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庭里,茶人们要随时泼洒清水;在迎接贵客之前,茶人们要用抹布擦净茶庭里的树叶和石头;茶室里不用说是一尘不染的,连烧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尘。茶品要干净,茶器要干净,饮茶环境要干净,不仅室内,就是庭外也需要打扫得很干净,茶道研习者就是这样通过一丝不苟地去除身外的污浊来达到内心的清净,这是茶道礼仪的基本要求。
安静有助自省,噪音有碍健康。赵佶在《大观茶论》说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清静”,由清而静,正是茶人净化心灵的方式。朱权《茶谱》又记:“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谈欺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主起,举瓯奉客曰:‘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遂出琴棋;”由此可知,茶饮具有清新、雅逸、幽静的特性,茶能洗净尘心,能致清导和。在茶礼仪中,为表达敬意,沏茶时,从洗杯到烫壶、冲茶、斟茶,一道道程序需要主人平心静气,气定神闲,以让客人达到舒心惬意,亦能体现主人的修养。人们常说“茶须静品”“静能生慧”,在茶馆中,保持环境安静既是一种礼貌修养,也是体悟茶道的基本要求。
“精”既是事茶过程中的技术规范,也是表达礼敬的方式。陆羽在《茶经》中首次以“精”规范了茶道技术规范:“茶性俭,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一个“精”字始终贯穿从栽培环境到饮用方法,从种茶、采茶、制茶到煮茶、饮茶、藏茶,所有的茶事环节都从细节上加以辨析或解释,精益求精。以茶待客时,精选茶器、细烹清泉、轻旋注水、低腕斟茶…… 每一处精心皆能让礼敬之意不言而喻。“茶之为物至精”,豪华奢侈、粗率轻随,皆非茶道。俭而不精,则无茶道。俭从精出,方是茶道之俭的真精神。唯俭,方有道德;唯精,方见精神。
在中国语言里,文明与文雅,可以说就是一个词。文明人一定举止有度,进退从容,谈吐文雅,就是《论语》里说的“文质彬彬”。在中国历代有关礼的文献的表述中,“雅”是以“礼”为衡量标准的。
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贰后王谓之不雅……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是王者之制也。
合乎礼是名为“雅”;情趣高尚、超凡脱俗、意趣深远都是“雅”;富贵不矜、贫贱不卑、出淤泥不染谓“高雅”。茶礼仪中,“雅”既是行为举止要求,也是语言表达要求。从茶名到沏茶的各道程序,皆喻以美名,从称呼到辞别,皆以礼敬之语。